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5篇
第一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凯发k8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
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1
第二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自从马克思出现以来,资本主义就知道其缺点并在改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我来回答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缺点吧。
资本主义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五,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外部性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外部性
英文名称:
externality
定义:
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目录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
示例
1.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2.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3.消费中的负外部性
4.消费中的正外部性
解决办法
1.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2.1.征税与补贴
3.2.科斯定理
4.3.企业合并
注意事项
1.(一)认识问题
2.(二)政策性偏差问题
3.(三)体制问题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
示例
1.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2.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3.消费中的负外部性
4.消费中的正外部性
解决办法
1.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2.1.征税与补贴
3.2.科斯定理
4.3.企业合并
注意事项
1.(一)认识问题
2.(二)政策性偏差问题
3.(三)体制问题
展开
编辑本段关注经济的外部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萨氏定义:“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
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
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
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
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编辑本段示例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消费中的负外部性
某人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消费中的正外部性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编辑本段解决办法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典型的办法有:
1.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 (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与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3.企业合并
如果说,在中国种树就等于负债,污染却可以升官发财,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一说法。然而,这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二十年治沙种树8万亩,却欠下了252万元贷款,一家人日子到现在还是过得紧紧巴巴,晚饭也就是一大盆酱油土豆烧白菜,还有一锅米饭。淮河污染投入巨资治理十年未见明显成效,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消耗了世界上最多份额的原材料,被污染了的环境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换来的却是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4%的份额。长此以往,中国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仔细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济的外部性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不是很明显,局限在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经济的外部性没有深刻地认识自然顺理成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建设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与gdp的增长划上了等号。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经济的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政策性偏差问题
其次是政策性偏差问题及现有政策难以得到执行的问题。2002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禁止砍伐生态林。牛玉琴所种下的每一棵树,也就成了“生态林”的一个组成部分,眼看着这些林木长大成材,一棵也动不得。而另一方面,她所欠下的银行贷款越积越多,所有到期的贷款本息都不能归还,也就只好每天白菜土豆,负债度日了。旧贷款还不了,新贷款当然没有着落。缺少了资金来源,纵然有万般绿化雄心,除了望沙而叹,牛玉琴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这显然是一个政策偏差或者说至少是一个政策不配套的问题。而关于如何防治污染、污染之后如何惩处,我们其实是有一整套相关的规定的。问题是,这些规定大多只停留在了纸上。违反政策的成本几乎为零,污染的收益却唾手可得。在这种情况下,不污染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三)体制问题
最后是体制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从体制上找到原因,经济外部性问题也不例外。早就有论者指出,以前的干部考核机制、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有问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等经济外部性问题,应该改而采用“绿色gdp”等类似的考核办法。此论不谬,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仍有如下两点需要补充:第一,政府应当加快从不应该介入的经济领域退出的步伐,这既包括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包括要根治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如各种名为管理或服务实质上却是收费或地方保护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切断政府与经济的不正当联系,从社会利益上找到政府的正确定位,使之能够从正确的立场出发,更加深切地关注经济外部性问题,更加公正地处理经济外部性问题。第二,要强化纠错机制,对于有令不行、有错不纠的行为,必须严加惩处。
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关注经济的外部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是政府重要的职责所在。一句话,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落实。
第三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国有企业改革全过程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越发复杂,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多元化,所以需要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笔者对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
基层;
思路;
现状;
党建
引言
近年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认真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实施“旗帜领航?亮旗工程”作为发挥党建独特优势的特色载体,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坚强保证。
一、我国国企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国企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一直以来,国企党建工作人员对政工工作的理解都不够透彻,这和我国经济转型以及现代商业模式化的转变有着较大的关系。虽然国企的性质和社会企业有着诸多不同,但是我国国企依旧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的企业,需要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国企的运营、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及支持。在新常态环境下,国企企业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运作模式,以此提升自身在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力。
(二)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监督机制。基层党建政工工作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长期工作,但是我国部分国企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针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虽然在工作中加大了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投入,但是投入和成效却经常难以保持和一致,企业内部政工工作人员疏忽大意、玩忽职守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对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基层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工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对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成效造成影响,但是因为政工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工作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政工工作人员的素质差异较为明显,许多工作人员甚至不是正式党员,因此在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企业对政工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人员投入以及监督上未采取正确的方法,受人员素质的影响,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效率、质量都强差人意。
(四)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培训。随着党的各项指导政策逐渐出台,国企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变得越发重要,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基层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定期组织政工工作人员培训以及学习,才能让政工工作人员形成和当前社会背景相符的政治格局、工作思路、工作能力,以此来确保政工工作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帮助企业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稳定发展。我国国企大多数针对政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培训、学习“形式化”较为严重,这不仅会导致政工工作人员无法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还会导致政工工作人员忽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进而致使其在工作中出现纰漏。
二、新常态下国企加强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策略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企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指导文件,召开了一系列有关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会议,对新常态背景下现代国企如何提升基层人员的政治觉悟,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有企业领导以及政工工作人员需要遵守“五个更加自觉”,即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
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
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作用,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促进企业内部员工发展,服务基层员工是加强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突破点。对此,笔者认为,国企基层党建政工工作要围绕党中央指导内容,开展下文所述的工作策略。
三、强化政治统领,全面实施"亮旗强基”
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强化基础工作,塑造干部队伍,不断筑牢企业党的建设根基。
一是坚定信念立根铸魂。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党员领导干部深人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从严治党明责督责。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明抓党建主体责任,拧紧管党治党责任螺丝。成立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把党建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制定公司党委和领导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推进各级党委报告年度党建工作、抓党建述职评议常态化,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是夯实党建“三基建设”。建强基本组织,因地制宜设置临时党组织、联合党支部,广泛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锻造基本队伍,成立山西省第一家由企业建立的党性教育实训基地,分类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新任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骨干。健全基本制度,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规章制度,刚性执行上级党组织规范文件。
四是建强高素质骨干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持续开展“上挂下派”工作,选拔优秀年轻骨干进行双向培养锻炼,促进年轻干部增长才干、丰富阅历、提升素质。完善领导干部退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以刚性约束倒逼担当作为。
四、勇于争先晋位,大力推进“亮旗夺标”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静心组织策划,创新实践载体,全面提升党建工作专业化管理水平。
一是扎实推进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行“对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联结化共建、示范化引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模式,建成380个党员活动室,805个党支部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推广党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和“卓越国网” app,减少线下信息重复报送,给基层减负提效的同时,实现对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监测和督导。
二是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对标管理。分层分类开展党建工作量化计划管理,逐条分解部署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逐月开展地市公司、直属单位、集体企业数据分析,确保各项工作按期完成。优化公司党建工作对标指标体系,细化考核要点和评价标准,建立省市县公司三级联动考评模式,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三是创新实施“党建+”工程。构建“一体统筹、四环管控、三级联动、三库提升”的工作模式,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精益管理、队伍建设、和谐稳定等中心工作,大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攻关,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生产建设主战场、急难险重最前沿。
四是有效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开展共产党员服务队专项行动,公司124支党员服务队在为民服务第一线履责尽责,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坚持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凯发k8官网下载的文化建设,创建378个班组站所凯发k8官网下载的文化示范点,全面提升公司发展软实力。
五、铸造先锋品牌,蓄力实现“亮旗登高”
系统总结“旗帜领航?亮旗工程”的实践成果和特色经验,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和示范标杆,激励各级党组织达标夺标、比学赶超。
一是突出标杆典型示范带动。发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打造“先锋+ ”工程、“蓝领红带”工程等党建服务品牌,形成特色案例库。选树党建工作示范点,精准设计“党员亮旗无隐患”“党员身边零投诉”等基层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的载体平台,建立实践载体库。开展“寻找身边最美党员”“亮旗先锋”评比表彰,贯通“寻找最美、唱响最美、传播最美、对标最美”四个环节,充实先进楷模库。
二是加强优秀成果转化应用。逐级开展党建“亮旗登高”成果交流,举办工作研讨交流会和成果展示表彰会,集中发布展示党建工作成果,现场分享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形成基层党组织互相借鉴、交流学习的浓厚氛围。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挑选党建精品项目,省市县公司跨级合作、联动推广,推动亮旗项目由“点”到“面”的转化应用,提升党建价值创造能力。
三是建立“亮旗工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司党建创新和品牌管理制度,打造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提升党组织服务水平、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锻造一支攻坚克难、创新担当、廉洁奉献的党员队伍,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党建精品工程。
六、服务发展大局,持续提升"亮旗质效”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实把党建独特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一是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形成深度融入的良好态势。通过运用党建工作量化计划和对标管理,将党建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形成各级党委管“全面”、职能部室带“专业线”、基层党支部抓“重点”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机制,同步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真正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建设和中心工作同向聚合、相融并进。
二是党建质效稳步提高,促进中心工作取得实效。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完成重点工作、推动企业发展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不断深入,有力推进了公司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光伏扶贫、煤改电、优化营商环境、清洁能源消纳等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是队伍素质持续增强,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显现。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解黎明,“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郑仙荣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学先进、争先进,全面营造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良好局面。
四是党建品牌越擦越亮,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党建引领带动下,每一个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都成为一个“亮旗”阵地,实现了“支部有亮点”“单位有品牌”“党员有形象”。公司荣获2017年度全国电力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全方位展现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责任央企良好形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环境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企业领导和政工工作人员要积极贯彻党的指导方针,解决工作中现存的问题,以此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艳秋.试析电力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j].现代国企研究,2016(10).
[2]潘秋豪.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几点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1):17.
[3]郝卫东.强化国有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凯发k8官网下载的文化,2017:58.
[4]曹志滨.新时期企业基层政工干部面临的挑战和策略[j].活力,2017:73.
第四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凯发k8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
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第五篇: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凯发k8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
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推荐访问:党建